繼經濟問題後,看張忠謀談人才問題。
每每看到許多人才在僵化的制度下掙扎,難以適才適所..什麼時候 "內部競爭"不再是員工的首要任務時,就是"企業"向上提升的時刻了...
常看年輕人被問說何不騎驢找馬,殊不知年輕人卡進任何一個位子之後,如果沒有賢明的上司,就只能產能低效益差又不愉快的做到筋疲力盡而已。那有空抬頭看看自己的前途與人生藍圖呢?
台灣不缺人才,缺的是有智慧的資源分配者。
張忠謀:台灣人才 三大失衡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張忠謀-台灣人才-三大失衡-213000140.html
作者: 記者何英煒╱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3年12月6日 上午5:30.
....工商時報【記者何英煒╱台北報導】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(5)日表示,產業界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,他觀察到國內有一、年輕人期望與現實;二、產學需求;三、不同層次訓練與需求等三大失衡現象。他強調,台灣不需要148所大學,當局者需要拿出勇氣,從教育改革做起。
張忠謀昨應邀出席國科會舉辦的第二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詢會議。他指出,人才問題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議題,這是一切的基本,既然他出席諮詢會議,所談就聚焦在科技人才。
以台積電來說,對於人才問題沒有什麼好抱怨的。台積電有4萬名員工,博士生約占2%、達800人;碩士生也有2,000多位。過去幾年,台積電提供很好的就業條件,也是畢業生最想進入的公司。
張忠謀說,他希望可以延攬更多的創意人才,但這跟有多少博士生是沒有相關的。
綜觀台灣全局,張忠謀認為,人才問題真的很嚴重。年輕人面對很多問題,幾十年來這些年輕人,在大學接受教育,以為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,但現在似乎已「破滅」。
另一方面,產業界則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,他觀察到有三個失衡的現象,首先是年輕人的期望與事實有出入,其次,產業的需求與學校教育所訓練出來的人才,有差距;第三,不同層次的訓練與真正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。
張忠謀說,在千禧年後的第一個十年中,當時沒有那麼多的競爭者、這麼多競爭的國家,當時台灣所訓練的工程師,廣為外商所用,像是飛利浦就將台灣當成生產基地,最巔峰時期有三萬名員工;而中國崛起,把勞力密集的產業接手過去,台灣的人才也因為了解中國的環境,將生產移到中國去。
但近來勞力密集的公司均遇到挑戰,且網路崛起的這個機會,台灣也沒有把握到,台灣該如何面對呢?
張忠謀語重心長地說「教育需要徹頭徹尾的改造,主事者需要有勇氣」。他建議,應舉辦全國性的教育會議,主管單位也應與會,凝聚社會各界共識。我們不需要140多所大學、我們需要更多的技職學校,我們不需要背誦式的學習,或透過背書來通過考試的人才。
他也鼓勵博士生進入產業界服務,然而博士生與創意者不能畫上等號,培養創意者需幾十年的時間,並非一蹴可幾。(相關新聞見A5)
張忠謀:研發不夠 博士低就
中央社 – 2013年12月5日 上午9:56.
....(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 5日電)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,台灣企業對研發的投資不夠,是博士生就業低的原因,這是非良性的循環。另外,對博士生的創新力他也不是很滿意。
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舉辦第 2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詢會議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參與人才討論時指出,博士生在台灣就業難,是因為台灣企業界投資研發計畫不夠,企業成長也降低,無法雇用更多博士生,造成不良循環,技術更無法升級。
張忠謀坦言,不知道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,但是至少在台積電(TSMC)能阻止這樣循環,因為台積電的毛利還可以,可以投資研發,當然要持續下去很掙扎,但目前還做得到的。
他說,4萬名台積電員工裡有2%、約800名博士學位,碩士生約3000、4000人,也就是說產業界裡博士生的確不多,這是因為研發投資不夠,產業界利潤低。
張忠謀也提到,公司裡有一些博士生,但不見得就是能創新的人才,他希望有更多創新人才。1021205